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
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安可形象方所求哉?真阴之精,即真阳之气之母;真阳之气,即真阴之精之父;阴根阳,阳根阴,亦非有二也。苟吾良知之说明,即凡若此类,皆可以不言而喻。不然,则如来书所云“三关、七返、九还”之属,尚有无穷可疑者也。
【译文】来信说:“元神、元气、元精,必须各自有寄存和发生的地方,此外还有真阴之精,真阳之气。”等等。
良知只有一个,从它的奇妙作用而言称之为神,从它的流行而言称之为气,从它凝聚状态而言称之为精,怎么能以具体形象和方位来探求呢?真阴之精,就是真阳之气的开始;真阳之气就是真阴之精的开始;阴根植于阳,阳根植于阴,也不是两件事。如果理解了我的良知学说,那么诸如此类,都可以不言而喻了。不然的话,就像来信所说的“三关、七返、九还”之类,值得怀疑的东西还数不胜数。
答陆原静书(二)
【】来书云:“良知,心之本体,即所谓性善也,未发之中也,寂然不动之体也,廓然大公也。何常人皆不能,而必待于学邪?中也,寂也,公也,既以属心之体,则良知是矣。今验之于心,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实未有也,岂良知复超然于体用之外乎?”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初不能有加损于毫末也。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未能全者,是昏蔽之未尽去,而存之未纯耳。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译文】来信说:“良知是心之本体,就是所谓的性善,是未发之中的状态,是寂然不动的本体,廓然大公。为何常人都不能而必须等到学习才行呢?中和、寂静、公正,既然把这些都归之于心体的状态,也就是良知。如今以本心来查验,良知无不善,而中和、寂静、大公的状态却实在没有,难道良知又超然体用之外吗?”
性没有不善的,所以良知没有不善的。良知就是未发之中的状态,就是廓然大公的状态,就是寂然不动时的本体,人人共同具有。但良知不能不被物欲遮蔽,所以必须通过学习除去昏暗和遮蔽,对于良知的本体,并不能有丝毫减损。良知没有不善的,而中和、寂静、大公不能完全实现,是因为昏聩和遮蔽没有彻底清除,因而保存得不纯正。体就是良知的本体,用就是良知的作用,哪还有超然体用之外的呢?
【2】来书云:“周子曰‘主静’,程子曰‘动亦定,静亦定’,先生曰‘定者,心之本体’,是静定也,决非不睹不闻、无思无为之谓,必常知、常存、常主于理之谓也。夫常知、常存、常主于理,明是动也,已发也,何以谓之静?何以谓之本体?岂是静定也,又有以贯乎心之动静者邪?”
理无动者也。“常知,常存,常主于理”,即“不睹不闻、无思无为”之谓也。不睹不闻、无思无为,非槁木死灰之谓也,睹、闻、思、为一于理,而未尝有所睹、闻、思、为,即是动而未尝动也。所谓“动亦定、静亦定”,体用一原者也。
【译文】来信说:“周子讲‘主静’,程子讲‘动亦定,静亦定’,先生说‘定是心之本体’,这个静定,绝非不看不听、没有任何思虑作为的意思,而是必须时刻清醒、时刻涵养、时刻以天理来主导的意思。时刻清楚天理、时刻存养天理、时刻主导于天理,显然是动,已经发动了,怎么可以称之为静呢?为什么称之为本体?难道静定又贯穿了心的动静两种状态吗?”
天理是不动的。“常知,常存,常主于理”就是“不看不听,没有思虑作为”的说法。不听不看,没有思虑作为,并不是说像槁木死灰一样,看、听、思虑、作为完全遵循天理,而并没有所看、所听、所思、所作,这就是运动了而未曾运动。所谓“动也是定,静也是定”,就是体用一原的意思。
【】来书云:“此心未发之体,其在已发之前乎?其在已发之中而为之主乎?其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者乎?今谓心之动静者,其主有事无事而言乎?其主寂然感通而言乎?其主循理从欲而言乎?若以循理为静,从欲为动,则于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极而静,静极而动’者,不可通矣。若以有事而感通为动,无事而寂然为静,则于所谓‘动而无动,静而无静’者,不可通矣。若谓未发在已发之先,静而生动,是至诚有息也,圣人有复也,又不可矣。若谓未发在已发之中,则不知未发、已发俱当主静乎?抑未发为静,而已发为动乎?抑未发、已发俱无动无静乎?俱有动有静乎?幸教。”
“未发之中”即良知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者也。有事无事,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有事无事也。寂然感通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寂然感通也。动静者,所遇之时,心之本体固无分于动静也。理无动者也,动即为欲。循理则虽酬酢万变,而未尝动也。从欲则虽槁心一念,而未尝静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又何疑乎?有事而感通,固可以言动,然而寂然者未尝有增也。无事而寂然,固可以言静,然而感通者未尝有减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又何疑乎?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则至诚有息之疑,不待解矣。未发在已发之中,而已发之中未尝别有未发者在;已发在未发之中,而未发之中未尝别有已发者存;是未尝无动静,而不可以动静分者也。凡观古人言语,在以意逆志而得其大旨,若必拘滞于文义,则“靡有孑遗”者,是周果无遗民也。周子“静极而动”之说,苟不善观,亦未免有病。盖其意从“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说来。太极生生之理,妙用无息,而常体不易。太极之生生,即阴阳之生生。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妙用无息者而谓之“动”,谓之阳之生,非谓动而后生阳也。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常体不易者而谓之“静”,谓之阴之生,非谓静而后生阴也。若果静而后生阴,动而后生阳,则是阴阳动静,截然各自为一物矣。阴阳一气也,一气屈伸而为阴阳;动静一理也,一理隐显而为动静。春夏可以为阳为动,而未尝无阴与静也;秋冬可以为阴为静,而未尝无阳与动也。春夏此不息,秋冬此不息,皆可谓之阳、谓之动也;春夏此常体,秋冬此常体,皆可谓之阴、谓之静也。自元、会、运、世、岁、月、日、时以至刻、杪、忽、微,莫不皆然。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在知道者默而识之,非可以言语穷也。若只牵文泥句,比拟仿像,则所谓心从法华转,非是转法华矣。
【译文】来信说:“这个心未发的本体,在已发之前存在吗?还是在已发之中而作为主导呢?没有前后内外浑然一体的存在吗?今天所谓心有动静,是就有事无事而说的?还是就寂然感通而说的呢?是就遵循天理顺从欲望而说的呢?如果以遵循天理为静,顺从欲望为动,那么对于所谓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极而静,静极而动’,就讲不通了。如果以有事情发生而感通为动,没事的时候寂然为静,那么对于所谓‘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又讲不通了。如果说未发在已发之前,静止而产生运动,这是至诚有息,圣人向德性回复,这又不对了。如果说未发在已发之中,则不知道未发已发都是以宁静为主吗?还是未发时为静,而已发时为动呢?还是未发已发都没有动和静呢?都有动有静呢?请您指教。”
- 长鼻子的动物新奇古怪 长鼻子有出人意料的新奇功能[图]
- 过期的奶粉不敢喝扔了又可惜 教你过期奶粉的日常小妙用[图]
- 配天象时指与天地合德与四时相符慢行行为怠惰轻身轻视自身的努力[图]
- 在中国的封建帝王史上朱元璋算得上是一位卓越的人物他最大的功绩[图]
- 苗而不秀语见《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为孔子痛惜学[图]
- 炎凉之态富贵更甚于贫贱;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此处若不当以冷[图]
-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 曾子曰[图]
- 公叔之言公叔让惠王任用卫鞅治国的建议商、於地名商在今陕西商县[图]
- 第一〇九则清贫乃读书人顺境节俭即种田人丰年家境清贫对读书人来[图]
- 盛神使精神旺盛养神养神即调动体内五行之气使神充足旺盛法效法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