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足端作功之始端正姿式以意领气注于趾端接地无限巩固根基可获“
趾:足端。作功之始,端正姿式,以意领气,注于趾端,接地无限,巩固根基。可获“无咎”,而永久利于贞问。
腓:小腿肚。《说文》:“腓,胫端也。”拯:同升。《广韵》、《淮南子·氾论训》、《汉书·司马相如传》集注均作“升”。随:顺循。体内真元之气自趾端升至小腿而停止,心中便会有不舒畅的感觉。
限:旧注均作腰部,宜为腰围之带脉,与任、督二脉相交,为奇经八脉之一。列:裂之借字。《说文》:“列,分解也”。夤:即,通肿。《说文》:“胂,夹脊肉也。”薰心:胸闷如火灼。真气继续上升至带脉而止,尚不易打通督脉,经络一时未通,则有裂脊、薰心之苦楚。
艮其身:督脉既被打通,身心舒适。故可以免灾。
辅:之借字。《说文》:“,颊也。”言:气也。《国语·周语上》:“气在口为言。”真气升至面颊,完成了一次深呼吸。如是反复,吐纳有序,则可以无悔。
敦:厚也。又敦与屯同,聚也。真气厚聚,充盈于体内而不外佚,则可保终生无病,是为吉利。
综观全卦,卦辞部分是讲气功的起势入静状况,用练功可以养生,象征行事无咎。爻辞自初六至上九具体描写了真气自脚趾至腿肚,再至腰身,至颊诸经络,自下而上的运动变化过程,反映了变化发展的观念和当时人们养生强身的知识水平。
【彖传】
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止:静止,此指相对静止。时:适时。当止的时候便止,当行的时候便行。
动静:即行止。道:此处指前途。动静行止适时,前途就会光明。
敌应:不相适应,相互排斥。不相与:不相应。艮之上下二体相同,相互排斥而不能相应。
正因艮卦上下二体相互敌应而不相与,故进入静止状态时,可以不护其身;运气之时,可出现不见其人的境界。
本卦《彖传》强调事物的动静行止都是相对的。如能适时、适度,止其所当止,则通畅顺利而无咎。其中包含了动静应以时空条件为转移的辩证法思想。
【象传】